本来历史是一门很好玩的课程,但许多教师以应试为中心,把历史讲得枯燥无味,学生不爱听。其他学科更是如此。怎么把一节课讲得既明白易懂,又生动有趣?教师要学会一门技术:讲学科故事。
一般情况下,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和地区,第三产业比重越大。这个道理对于略懂经济学的人来说是常识;对于高中生来说,也是政治和地理中重要原理。
大部分高中生都知道这个原理,但并不是很清楚为什么经济越发达,第三产业比重越大?主要原因有两个,一是教材表述不充分;二是教师没有讲明白,很多教师讲课从概念到概念,从原理到原理,学生听起来觉得很艰深,很难懂。那用什么办法可以让学生快速理解这个原理?
通过一个故事,可以让大家很快明白这个原理。
从前有一个封闭的村庄,他们不与外界来往,这里有100个村民,这100个村民都是成年劳动者。刚开始,他们生产力水平很低下,每人都种粮食,每人年产量只有500斤,这样只够自己吃。因此,这时候,全部人都从事的是第一产业,即农业。
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,农业劳动效率提高了,一个人可以年产800斤粮食,而每个人还是只需吃500斤粮食,就有300斤剩余。如果这100个人每家都剩余300斤,那怎么办?这是一个封闭的村子,没办法卖出去,就发生了经济危机。这时候,有一人比较聪明,发明一种酿酒术,用粮食来酿酒,先把自己家多余的粮食来酿酒,喜欢喝酒的人也用多余的粮食来换酒。因此,这个酿酒师以后就不种粮食了,专门从事酿酒工作,用酒来交换粮食。从此,这个村开始出现第二产业了。同样的道理,有人专门给人家修房子、有人专门开织布作坊等,这样第二产业就发展起来了。许多比较聪明的人就从第一产业中转移出来,从事第二产业,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就形成交换关系,第二产业内部也形成交换关系,为了交换方便,就产生了货币。有了第二产业,第一产业的比重在经济总量中就下降了,当然,第一产业的产值不一定下降。
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,第一产业的人均粮食产量更高了,有了更多的粮食剩余,就会产生更多的需求;第二产业生产率也提高了,也会产生更多的需求。同时,第一产业、第二产业也不需要那么多人了,因此,有些聪明人就不干体力活了,专门给大家讲评书、说相声、唱戏等,这样第三产业就产生了;随着大家需求不断增多和升级,第三产业类型越来越多,第三产业的比重在经济总量中越来越大。
从这个故事中,我们就可以看出生产力水平提高,是产业升级、第三产业比重越来越大的根本原因。
从这个故事中,我们还可以明白许多道理,比如,为什么要强调消费,强调消费升级?为什么会产生货币?为什么每一个行业最终会形成挤出效应?为什么从原有产业脱离出来的往往是聪明人?为什么越新的行业收入水平越高等。
一个好的故事,能够让这个世界简单易懂。并且,一个故事不仅承载一个道理,可能还暗藏许多道理。故事有神奇的力量。
为什么故事会有这样的力量?因为故事具有完整性、具体性、隐喻性、可视化、有感情、丰富性等特点,这些特点赋予了故事非凡的力量。把学科知识与故事相结合就形成学科故事,学科故事在提高知识建构速度、加深知识理解上有神奇的作用。
因此,能编好、讲好学科故事对优秀教师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。教师就要学会学科故事编辑技术和演绎技术,这两门技术可以让学生学得轻松快乐。